close

1.44 etayai 'va savicārā nirvicārā ca sūkṣma viṣayā vyākhyātā

When the object of concentration is a subtle object, two kinds of Samadhi, called savichara and nirvichara, may be distinguished in the same manner. 當專注的對象是微妙的對象時,兩種三摩地,稱為沙維恰拉(savichara)及尼拉維恰拉(nirvichara),可以同樣的方法做區別。

1.44類似地對精微方面的專注被理解為有伺三摩地鉢底和無伺三摩地鉢底

1.44 同樣的,以精微的專注對象作冥想時,所獲得的定境稱為有思Savicara和無思Nirvicara三摩缽底

 

前面二句帕坦加利提到了有尋/可推理的三摩地和無尋/無法推理的三摩地,這二種三摩地都是用比較粗糙的對像作為冥想的標的,這句話說當我們用比較細微的標的作為冥想的時候,所獲得的這個境界叫作有思/有伺三摩缽底Savicara和無思/無伺三摩缽底Nirvicara,這個有思跟無思其實就是一種更提昇的精微的層面,就是連反應思索都沒了,所以你必需要用更細微的對象來作為冥想的標的,才會連想法或者是反應都沒有了,通常指的是如果我們用我們真實的本性,或者是至上,神作為冥想的標的,那這樣子的冥想所獲得的定境是更提昇更深一層的定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靜嫻--瑜珈 小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