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0 śraddhā vīrya smṛti samādhi prajñᾱ pūrvaka itareṣāṁ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rue spiritual aspirant is attained through faith, energy, recollectedness, absorption and illumination. 真實靈性修行者的專注是透過信念、能量、定力、全神貫注及光明來達成。

1.20 必須帶著信任信念、活力、敏銳的記憶與強烈的專注進行修習,以突破這種靈性上的自滿。

1.20 對其他人來說,較高層次的三摩地,必須要有「信心」、「力量」、「記憶」、「全神貫注」與「智慧」的修煉

 

當我們要到達比較高層次的三摩地境界時,必需要有信心力量記憶全神貫注與智慧的修練才能達到,帕坦加利在這裡有給一些方法,在瑜珈的練習中要有信心,這個信心並不是固執,無知的代名詞,而是靈活非教條的,是允許懷疑和推理的,真正的信仰並不是一個被限定死的框框,而是像一顆不斷被深耕發芽的植物種子,蓬勃生長,充滿活力,再來就要有勇氣或力量,否則就沒辦法持之以恆的做任何事,也沒有辦法檢驗出他們的價值,再來就是記憶,記憶不僅在瑜珈練習中不能缺少,而且我們也要記住曾經犯過的錯誤和教訓,薄伽梵歌提到,沒有記憶我們就會喪失智力,在其他瑜珈經的書籍有提到記憶,不單單是指一般的記憶,而是指念念至上念念至道,這是一種念念不離道的概念,再來是全神貫注,也就是我們要全神貫注來到一個比較修定的境界,最後指智慧,這智慧並不是指天生的智慧,而是累世所修來的這個原本的智慧。

《往世書》記載一個故事,有一位叫做加達巴若塔(Jada Bharata)的聖人,他累世修行,有一世已經非常接近三摩地。一天他在河邊打坐,睜開眼睛時見到有一頭鹿因為逃避老虎而跳入河中。原來那是一頭懷有身孕的母鹿,母鹿奮力從對岸游到巴若塔這邊,在岸邊誕下一頭子鹿後就死了。於是巴若塔收養了子鹿,視之猶如自己的孩子。他時刻都把小鹿放在心上,不但打坐時會為小鹿操心,臨終時心中還是惦念著他收養的鹿。因為他還有東西放不開,所以這一世他到死都無法得解脫。據說到了下一世,他出世發現自己居然投胎成為鹿,明白到自己前一世的執著,就一心向神。到了再下一世,終於證悟最終三摩地成道。
成道後某一天,他坐在路旁。當時有一位國王正好乘著大轎經過,其中一名轎夫忽然發病無法抬轎,國王的侍從就命令這位坐在路邊的人來抬轎。巴若塔默默地順從,但是他的步伐跟其他的轎夫無法協調,使得轎子失去平衡。國王氣得跳下轎子向他問罪。巴若塔完全無懼,神情依舊漠然。國王驚覺到這是一位聖人,就向他陪罪,表示自己不該出言不遜,污辱這樣一位聖人,希望他沒有因為抬轎子而累到。巴若塔說了一長串話,「是誰污辱了誰?本我(purusha

)是不言語的,原物(prakriti)哪會說話,有誰在說話?本我恆自純淨、恆自智慧、恆自無礙,所以哪有誰被污辱,是誰會累?身體是無覺的,物不會累,本我沒有累與不累。所以,國王,請講清楚你所使用的字眼是什麼意義。」等等、等等。國王聽了大悟,人生從此改變。
這個故事闡明一個聖人達到靈性上的層次,信念、堅持、記憶、專注和覺知的這些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靜嫻--瑜珈 小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