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śraddhā vīrya smṛti samādhi prajñᾱ pūrvaka itareṣāṁ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true spiritual aspirant is attained through faith, energy, recollectedness, absorption and illumination. 真實靈性修行者的專注是透過信念、能量、定力、全神貫注及光明來達成。
1.20 必須帶著信任、信念、活力、敏銳的記憶與強烈的專注進行修習,以突破這種靈性上的自滿。
1.20 對其他人來說,較高層次的三摩地,必須要有「信心」、「力量」、「記憶」、「全神貫注」與「智慧」的修煉
當我們要到達比較高層次的三摩地境界時,必需要有信心、力量、記憶、全神貫注與智慧的修練才能達到,帕坦加利在這裡有給一些方法,在瑜珈的練習中要有信心,這個信心並不是固執,無知的代名詞,而是靈活非教條的,是允許懷疑和推理的,真正的信仰並不是一個被限定死的框框,而是像一顆不斷被深耕發芽的植物種子,蓬勃生長,充滿活力,再來就要有勇氣或力量,否則就沒辦法持之以恆的做任何事,也沒有辦法檢驗出他們的價值,再來就是記憶,記憶不僅在瑜珈練習中不能缺少,而且我們也要記住曾經犯過的錯誤和教訓,薄伽梵歌提到,沒有記憶我們就會喪失智力,在其他瑜珈經的書籍有提到記憶,不單單是指一般的記憶,而是指念念至上、念念至道,這是一種念念不離道的概念,再來是全神貫注,也就是我們要全神貫注來到一個比較修定的境界,最後指智慧,這智慧並不是指天生的智慧,而是累世所修來的這個原本的智慧。
《往世書》記載一個故事,有一位叫做加達巴若塔(Jada Bharata)的聖人,他累世修行,有一世已經非常接近三摩地。一天他在河邊打坐,睜開眼睛時見到有一頭鹿因為逃避老虎而跳入河中。原來那是一頭懷有身孕的母鹿,母鹿奮力從對岸游到巴若塔這邊,在岸邊誕下一頭子鹿後就死了。於是巴若塔收養了子鹿,視之猶如自己的孩子。他時刻都把小鹿放在心上,不但打坐時會為小鹿操心,臨終時心中還是惦念著他收養的鹿。因為他還有東西放不開,所以這一世他到死都無法得解脫。據說到了下一世,他出世發現自己居然投胎成為鹿,明白到自己前一世的執著,就一心向神。到了再下一世,終於證悟最終三摩地成道。
成道後某一天,他坐在路旁。當時有一位國王正好乘著大轎經過,其中一名轎夫忽然發病無法抬轎,國王的侍從就命令這位坐在路邊的人來抬轎。巴若塔默默地順從,但是他的步伐跟其他的轎夫無法協調,使得轎子失去平衡。國王氣得跳下轎子向他問罪。巴若塔完全無懼,神情依舊漠然。國王驚覺到這是一位聖人,就向他陪罪,表示自己不該出言不遜,污辱這樣一位聖人,希望他沒有因為抬轎子而累到。巴若塔說了一長串話,「是誰污辱了誰?本我(purusha
)是不言語的,原物(prakriti)哪會說話,有誰在說話?本我恆自純淨、恆自智慧、恆自無礙,所以哪有誰被污辱,是誰會累?身體是無覺的,物不會累,本我沒有累與不累。所以,國王,請講清楚你所使用的字眼是什麼意義。」等等、等等。國王聽了大悟,人生從此改變。
這個故事闡明一個聖人達到靈性上的層次,信念、堅持、記憶、專注和覺知的這些品質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