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8 virāma pratyayā 'bhyāsa pūrvaḥ saṁskāra śeṣo 'nyaḥ

The other kind of concentration is that in which the consciousness contains no object – only sub – conscious impressions, which are like burnt seeds. It is attained by constantly checking the thought – wav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non – attachment. 另一種專注是意識沒有專注的對象 僅有潛意識像被燒過的種子般的印象,這是要透過出離心的練習,持續地抑止念頭波動來達成。

1.18 在這些經驗中升起的「空」是另一種三摩地。潛在的業力是休眠的,一旦被喚醒,就會發芽,製造波動並干擾意識的純淨。

1.18 透過練習而終止心靈的變化,僅存以前的印記(samskara業識/印象),這是另一種三摩地

 

在上一句的三摩地境界當中,還有種種的心念和覺受,在這一句當中,帕坦加利提出了第二種三摩地的狀態,修行者留著以前累世的這些samskara(印象/業識/印記/留存累世的心念/印象/心印),這樣的三摩地還是屬於有種子的三摩地,所謂有種子的三摩地,就是還是留有以前潛存的這些samskara業識,所以在這樣的三摩地之中,潛藏的種子仍然會進入意識心靈裡,在適當的時機把你帶進世俗的體驗。我上師舉例:在印度有一位出家人,其實他的三摩地境界很高了,但因為留有以前對美女的印象,所以他如果在三摩地當中想到美女,就又出來三摩地的境界了,這也就是以前的潛伏在心靈印象的種子還在我們的心靈印象裡頭。但是在這個這種三摩地狀態裡(此句並沒有說是哪一種三摩地,有些書說是Asamprajnata samadhi非正知/非智三摩地),腦中所有波動停止自我的感覺都不存在了,過去印象的種子也無法萌芽,只有意識存在沒有別的,一旦到達這樣的境界,整個人就全解脫了,雖然在那個時候你還在這個世上,卻與這個世界無關,到達這種境界,世界對你來說只是影子,而你已經完全自由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解脫的人不是指離開這個世界或是死去,而是在這個世上並獲得解脫的人,所以我們其實要了解本性,然後控制他,之後放在一旁獲得解脫,並不是退隱到森林或山洞裡放棄這個世界,就能夠解脫,這樣的人是無法從本性得到解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靜嫻--瑜珈 小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