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1 kṣīṇa vṛtter abhijātasye 'va maṇer gṛhītṛ grahaṇa grāhyeṣu tatsthatad añjanatā samāpattiḥ

Just as the pure crystal takes color from the object which is nearest to it, so the mind, when it is cleared of thought – waves, achieves sameness or identity with the object of its concentration. This may be either a gross object, or the organ of perception, or the sense of ego. This achievement of sameness or identity with the object of concentration is known as Samadhi. 就像純淨的水晶能反射出最靠近它的物體的顏色,內心也一樣,當念頭波動清除了,就會與專注對象達到一致或合一。對象如果不是顯著的對象就是感知的器官或是自我的意識。這種達成一致或與專注對象合一被稱為三摩地。

1.41 瑜珈士明白認識者、認識工具和認識對象是一,就是做為觀者的他自身。好像一塊純淨通透的寶石,它顯示出一種無瑕的純淨。

1.41 心靈變化逐漸減少而變得清澈,如晶瑩剔透的水晶,知者、被知者和所知合而為一,這種境界就是三摩缽底(Samapattih

 

當冥想的功夫逐漸深入之後,心靈的變化就會變少,而達到一種對認知者,認知的事物與知識三者沒有分別的境界,在冥想裡,有一個冥想的你,還有一個冥想的對像和冥想的過程,現在我們所談到的這個三摩缽底(Samapattih)的這個定境,就是指三者合而為一,所以冥想的你和冥想的對象合而為一不再分開的時候,也就不會有過程了帕坦加利舉了一個事物接近水晶的例子,如果你把一朵紅花靠近水晶,水晶就會顯現跟紅色的花朵一樣,水晶和花合而為一,同樣的,心靈接受你在冥想時的念頭就接受了那個樣子或是形式,在這裡,所以,心像是水晶般,能反映它周圍物件的顏色和影像。三摩缽底(Samapattih)指的就是一種比較精細的定境,在這種定境的特點是心靈的變化已經減弱消失,分別的心逐漸的淡化,有如水晶般的清澈透明,知者被知者和所知的內容合而為一, 或者是沒有辦法區別,好像是一個三角形有abc三個頂點,知者被知者和所知的內容分別代表abbcca三條線,在這個三角形的中心有一個點(bindu),當三角形的三個邊都消融到這個點的時候,不在有線條,那就是三摩地的一個意義。在這裡,晶瑩剔透的水晶,除了表示這個分別的意識淡化外,也表示更能真實表現出內在的自我,接下來的幾句都會談到三摩地不同的層次或者是狀態,可能不是那麼的明白,因為我們都從未到達那樣的境界,不過就算你沒有到過美國,你也可以從地圖或是網路的資料稍微看一下美國是什麼樣子,所以即使我們沒有到三摩地,我們也可以從帕坦加利的幾句經文裡頭去了解三摩地不一樣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靜嫻--瑜珈 小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