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maitrī karuṇā mudito 'pekṣāṇāṁ sukha duḥkha puṇyā 'puṇya viṣayāṇāṁ bhāvanātaś citta prasādanaṁ
Undistributed calmness of mind is attained by cultivating friendliness toward the happy, compassion for the unhappy, delight in the virtuous, and indifference toward the wicked. 面對快樂培養親切、對不快樂培養憐憫、在正直品德中培養喜悅還有面對邪惡保持客觀,就會達到無分別的內心平靜。
1.33 通過培養友善、憐憫與喜樂,並對苦樂、善惡不動心,意識變得向善、平靜而慈悲。
1.33 對於快樂的人培養友善的態度、對不快樂的人給予憐憫、對於有善良道德的人培養喜悅的態度、對於邪惡的人保持不理會,如此,心靈可以保有不受干擾的平靜
也許你不想到達三摩地,但是你一定要記得這段經文,因為這對於我們平靜的心靈是很有幫助的,帕坦加利說這世界上有四種人,那我們分別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並能夠保持平靜的心,第一種是快樂的人,我們要用友善的態度,人性通常不喜歡看到別人比自己快樂,所以有時候我們如果看到有人開了一台豪華的驕車,可能就會想說,嗯,他可能吸了很多勞工的錢,或者有一個人有了很多的名聲跟地位就會有人批評,啊~他是靠他爸爸的關係,而不願意承認他可能是靠自己的努力,像這樣的嫉妒反而是打擾到自己的寧靜,所以我們試著練習當看到快樂的人要保持友善的態度,對於不快樂的人有時候大師會說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業障,他在前世造了業,現在他得去承受,但是我們不應要有這樣的態度,如果他確實在承受了前世所造的業,我們還是要有憐憫心,當我們能夠分享,我們就盡量與他分享,當有憐閔心的時候,我們就會獲得平靜的心,其實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保持一個平靜的心,不論我們的憐憫能不能夠幫助到別人,但是我們有慈愛的感覺就算是幫助了,第三種是有善良道德的人,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我們不要想把他拉下來,要欣賞他內在的品性,也試著在生命當中挖掘這樣的好品性,最後一種人是邪惡的,我們不否認有時候會遇到壞人,然後有時我們會想說要去幫忙他看看能不能夠向善,但是有一些邪惡的人通常他們是不會去聽勸的,如果你去勸他們,你會失去平靜,因為當你在勸他們的時候,他們會認為你是在羞辱他們,認為你很得意驕傲,如果你感覺別人有這樣的傾向就避開他,向這樣的人勸解你只是會失去內心的平靜,所以帕坦加利提醒我們,我們的目標是要維持心靈的平靜,所以這一節是非常有用的。
留言列表